查看原文
其他

敦煌飞天—鼎盛期:翱翔在净土天国(唐、五代)

网络中心 敦煌研究院 2023-04-15

飞翔的乐舞


有金像辇,去地三尺,施宝盖,四面垂金铃七宝珠,飞天伎乐,望之云表。”

——《洛阳伽蓝记》


汉语“飞天”一词,最早见于东魏成书的《洛阳伽蓝记》。飞天是佛教造型艺术,他的形象源自古老的印度神话,为婆罗门教中的二位小天神“乾达婆”和“紧那罗”。天,在佛教概念中,不仅指天国、天宫,还是对神的尊称,如吉祥天、三十三天等。因此,汉译佛经,用“飞天”这两个字是很贴切的,它专指天宫中的供养天人和礼佛、舞乐的天人。乾达婆和紧那罗是能歌善舞的天人,后来成为侍奉供养佛的小神灵,司音乐、散花和礼拜之职。每当佛讲经说法之时,以及最后佛涅槃之时,他们都凌空飞舞,奏乐散花。


按佛经所示,飞天的职能有三:一是礼拜供奉,表现形式为双手合十,或双手捧花果奉献;二为散花施香,表现形式为手托花盘、花瓶、花朵,或拈花散布;三为歌舞伎乐,表现形式为手持各种乐器,演奏、舞蹈。根据这三项职能,古代匠师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把一个毫无情节可言的题材表现得丰富多彩,并逐渐形成一种富有特色的艺术形象。


飞天的造型传入中国,有个很重要的发展,那就是强调了音乐性和舞蹈性。它从印度经过西域传到中国内地,经过了一千多年的衍变和发展,日渐完美,形成了中国化的造型。原来印度的飞天持乐器的形象非常少,而伎乐飞天在敦煌石窟已成为主题;原来印度飞天的动态都出自印度的舞蹈,而中国的飞天,从舞姿、服饰等特点看,则受到当时中国社会舞蹈的影响。


敦煌石窟以莫高窟为主,包括榆林窟、西千佛洞、东千佛洞,堪称中国飞天图像荟萃之地。据统计,仅莫高窟就有二百七十多个洞窟绘有飞天四千五百身之多,加上其余石窟,飞天近六千身。从敦煌飞天的造型衍变、时代特征以及技法特点来看,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四个时期:

一、早期(北凉、北魏、西魏)为模仿萌发期;

二、中期(北周、隋)为转型创意期;

三、盛期(初盛唐、中晚唐、五代)为定型鼎盛期;

四、晚期(宋、西夏、元)为程序化衰落期;


飞天是佛教天宫的精灵,在造型上集中了人间最善良、最美丽的形象,使人觉得亲切并产生佑护感。飞天的美学基调是健康的,表达的是升腾、开朗、乐观的情趣,这也正是飞天艺术的生命力所在。我们将陆续撷取出敦煌石窟艺术中各个时期经典的飞天图像,以飨读者。


鼎盛期:翱翔在净土天国

唐(公元618-959年)


雄踞世界的大唐帝国统治中国近三百年,期间是佛教的鼎盛时期。敦煌的唐代分期以吐蕃占领敦煌来划分,分为前后两期。唐前期国家蒸蒸日上,石窟壁画绚烂华彩,风格清新爽朗。唐后期,吐蕃占领敦煌,由于吐蕃人也笃信佛教,加之唐代文化根深蒂固,因此,艺术风格一脉相承,变化不大。唐至五代敦煌艺术进入了成熟、定型、并趋于程式化的时期。


敦煌莫高窟现存唐代洞窟236个,占全部洞窟的一半。唐代壁画的内容极大丰富,技法表现出极高的水平,并形成了浓郁的民族风格。由于西域和中原僧侣的交流,人们对佛教信仰的炽热,画工的技巧不断创新,以致竞相出奇,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虽然飞天在经变画中处于陪衬地位,但精工彩绘,雄浑舒展,娟秀飘逸,展现出一种富丽堂皇的新境界。


鼎盛时期的飞天艺术处于定型阶段。


药师宝盖飞天

初唐 莫高窟第220窟 北壁

在药师佛莲花宝盖左右,两身飞天盘旋飞翔,一身上升,一身俯冲,赴会菩萨端坐莲花座上与两胁侍驾祥云而至。人物的造型、服饰、纹样、云朵都出现新的式样和变化。


菩提树双飞天

初唐 莫高窟第321窟 西壁龛顶

飞天身体轻盈,姿态优美舒展,长裙裹足,巾带随风飘扬,虽晕染变色,但安详欣喜的眉目、装饰华丽的璎珞臂钏仍清晰可见,华丽而别致。在菩提树衬托下,美不胜收。这是敦煌壁画中著名的双飞天。


菩提树双飞天

初唐 莫高窟第321窟 西壁龛顶

此图与前图相对应。两身飞天在花与彩云中疾风般下降,身轻如燕,手执巾带,动作灵巧柔美。身体比例适度,湛蓝的天空使画面分外明亮。


反身飞天

初唐 莫高窟第322窟 西壁龛顶

飞天反身勾头,形象特别,袒裸上身,显露出健壮的肢体。


散花飞天

初唐 莫高窟第322窟 西壁龛顶

飞天头上梳髻,修眉细眼,肢体柔软,一手托莲花,一手散花,手势生动,像女性;而椭圆形面庞上又画着两撇小胡须,饶有趣味。


说法图中的飞天

初唐 莫高窟第322窟 南壁

两身飞天环绕绿树,上为少女散花,下为童子供养,姿态生动,手势灵活。画面以黄色为底,施以石绿、石青、白、黑和赭石色,淡雅而清新。


环宝盖伎乐飞天

初唐 莫高窟第322窟 窟顶

凿井四周垂幔,表示华盖。淡蓝色天空上白云浮动,伎乐飞天头梳双髻,身着长裙,每人演奏一件乐器,演奏姿态准确,画工精确,是可贵的音乐史料。


献花飞天

初唐 莫高窟第329窟 东壁门上

飞天头梳双髻,一手托莲花,一手拈花蕾,伸张两臂飞翔。人物五官勾画得准确传神,形体勾线简洁,以线为主再稍加晕染。


投身飞天

初唐 莫高窟第329窟 东壁门上

飞天两臂前伸遮住面容,一腿直伸,一腿回缩,赤足着裙,仿佛投身向佛,又像在水中游泳,姿态奇特。周围彩云有如水花。


伎乐飞天(一)

初唐 莫高窟第329窟 西壁龛顶

在佛传故事“夜半逾城”中,飞天为悉达多太子出家表示庆贺,两身持长柄香炉、散花供养,两身吹横笛、排箫,姿态各异,广阔的天际空灵而美妙。线描和晕染结合,颜色对比鲜明,富于变化。


伎乐飞天(二)

初唐 莫高窟第329窟 西壁龛顶

在佛传故事中,飞天为菩萨投胎表示庆贺,一身双手捧花盘,其他三身分别演奏琵琶、笙和方响,一边演奏,一边回望,人物关系相互呼应。


献花飞天

盛唐 莫高窟39窟 西壁龛内

飞天丰肌秀骨,珠光宝气,一手持莲花花盘,一手拈牡丹花蕾,飞身而降。线描流畅有力,用色绚丽多彩,层层叠染,加金线提神,惊艳绝伦,表明盛唐飞天已进入工笔仕女画范畴。


散花飞天

盛唐 莫高窟第320窟 南壁

四身飞天盘旋於阿弥陀佛宝盖上方,前后顾盼,扬手散花嬉戏,充满生气和欢乐的情趣。姿态富有力度,飞动感强。“黑飞天”属颜色变化造成的。此图为敦煌最引人注目的飞天代表作。



散花飞天(局部)

盛唐 莫高窟第320窟 南壁


龛顶飞天

盛唐 莫高窟172窟 西壁龛顶

在徐徐升降的云彩间,一飞天双手捂耳,腾空而起,梳高发髻,有头光,衣裙环佩。另一身俯首下冲,双臂前伸,手捧莲花,可见后背和碎花长裙。线条加叠染,使人物,服饰层次丰富,彩云构成花团形,很有装饰性。


舞带飞天

盛唐 莫高窟217窟 北壁

在蓝天下,琵琶、鼓等乐器,飞向飞天,飞天梳高发髻,袒裸上身,一手扬起,一手握巾带,翩翩起舞,穿越楼阁,画面生动优美。


六臂伎乐飞天

盛唐 莫高窟148窟 南壁龛内

飞天肩生六臂,演奏着乐器从空中飘飘降下。前臂弹拨琵琶,后两臂上举击铙,中间一手摇铎,一手奏横笛,姿态生动,富有音乐感。


持璎珞飞天

中唐 莫高窟158窟 西壁

据佛经中说,佛涅槃之际“无数香花、幢幡、璎珞、音乐、微妙杂彩空中供养”。此身非天手持七宝璎珞彩练,腾云飞翔至佛上空。空中出现的珍禽异兽,反映了中国神话的渗透。


起舞飞天

中唐 莫高窟112窟 北壁

飞天环绕宝盖飞翔,表示对佛的礼拜。飞天头束高髻,带花环,上身袒裸,配饰耳环,项圈,手镯,面圆腰细,长裙露足,轻盈飘逸。



起舞飞天

中唐 莫高窟159窟 南壁

飞天高举双臂,两腿起舞,在空中缓缓升腾,动作自然有力。空中降下大朵鲜花,乐器不鼓自鸣,一为大钹,一为筚篥。勾线简洁流畅,色彩单纯。


法会伎乐飞天

晚唐 莫高窟161窟 窟顶南披

伎乐飞天各持乐器,有腰鼓、鼗鼓、琵琶和海螺。为使构图丰富,将一身飞天向下倒飞,从而也表现天际辽阔,飞翔的自由与欢畅。



礼佛飞天

五代 莫高窟468窟 西壁

飞天头戴宝冠,配饰耳环、项圈、臂钏、手镯、披红绿条纹飘带,一手托盛有供品的花盘礼佛,一手散花,在彩云中飞行。


散花飞天

五代 莫高窟61窟 背屏

两身横向飞行的飞天,上方一身服饰华丽,下方一身为梳双髻少女,面相丰满,双手散花,衣着简朴,矫健而有生活气息。以红色晕染脸颊和肌肤,线条清晰流畅,继承了唐代画风。



文字根据《敦煌石窟全集:飞天画卷》改编,图片来源于敦煌研究院。版权归属敦煌研究院,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一键加关注


更多信息敬请关注敦煌研究院网站 http://www.dha.ac.cn/ 和官方微信、微博。联系电话:0937-8869852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