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的一天 :十一个诉说,请投票

呦呦鹿鸣的鹿鸣君 呦呦鹿鸣 2023-10-06
笔下有财产万千,笔下有毁誉忠奸
笔下有是非曲直,笔下有人命关天

Photo by yogendra-singh from Pexels
过去10年,我在呦呦鹿鸣发的文章,有一千多接近两千篇了。朋友们或者看到这篇,或者看到那篇,都是单独一篇篇最终呈现的故事。
可是,为什么是这些故事,而不是其他故事出现在这里?和它们在一起的是什么?选题过程是如何完成的?这些题目背后,还有哪些没有面世的故事?大家可能不大了解。 
比如,我妈妈就有点好奇:“怎么好像到处的奇奇怪怪事情你都知道,而且只有你知道?”其实只是因为写的人少而已。如果她和我住在一起,会发现,我这里每天都会听到各种各样的故事,见到各种人,我的书房有点像一个故事茶馆,也有点像福尔摩斯的工作室。
不过,我只有一个人,所以,如果每件事都去详细了解、核实、写作,是不可能的,时间不允许,只能看机缘接受其中一小部分。并且,也很难找人帮忙、假手于人,因为这是一个身处无间的环境,立于一个个冲突的漩涡之中,一个不小心,就可能带来不可收拾的后果,反而害了帮忙的人。更何况,“笔下有财产万千,笔下有毁誉忠奸,笔下有是非曲直,笔下有人命关天”,怎能不慎?写作,从选题开始就要谨慎。
今天想开一个特例,仅此一次,按照时间顺序,将我今天所听到的故事从头到尾记录下来,先不做甄别,然后请朋友们看完后投票,看看我接下来写哪个选题。今天,9月11日,接到11个故事:

【说明:以下是纯私人性质的流水账,仅是单方口述记录,尚待查证,并非正式文章,仅作互动,供呦呦鹿鸣老读者投票前查阅参考请不要把它当做我平常的文章,平常文章期待分享转发,但这篇不建议分享转发。】

1、8:00-9:00
陕西食堂阿姨案后续 
早上8点开始,与陕西世纪**公司(前两篇文章食堂阿姨小S服务的公司)负责人通电话。昨晚她在后台联系我,大约是说“文章的内容与事实不符”云云,我在凌晨1点时看到她的手机号,今天早上给她打过去。
“各方面都在给我施压”,电话谈了1个小时左右,基本是在听她的意见。她也看到文章中披露的仲裁结果,虽然公司还没拿到裁决书(文章是昨夜接近12点时发的),但她个人意见认为,这个裁决是迫于文章压力,偏袒了食堂阿姨,公司方面很可能会上诉。 其实,在发稿之前我主动联系了他们公司两个人,只可惜他们直接拒绝了我,不愿意谈。现在谈,时机就比较晚。
这件事,该食堂其实还有一个工伤案件,比小S案更早,目前还在等仲裁。所以,如果继续,方向是:核实负责人所说的情况、跟踪食堂阿姨的工伤处理、了解类似案件处理。(但一个多星期下来,我有点疲了。)
电话打完时虽然还在早上,但已经感觉有些累,主要是心累。昨天前天连续两篇谈超审限和选择性执法的问题,问题之下都是各种个案,想起了很多具体的事情。那些隐入尘烟的故事,已经是难以打捞的声音。
2、9:20-10:40
海南腾房案 
放下电话,已经是9点多,去吃早饭,放久了,面有点坨掉了。刚吃完,接到一位海南校友的电话。
他讲的事情有点奇怪。大意是说,海南有个老厂,几十年前在全国蛮有一些名气,它有一些宿舍是前员工住的,前段时间,湖南长沙发生了塌楼事件,死伤惨重,随后,全国范围的危房整治行动展开,声势浩大,当地就把这个宿舍列为危房(从看到的照片来看是危房状态),不过,政府要求拆,公司业主也要拆,但法院不让搬,大概是有个判决支持在这宿舍住的前员工。据说各方都参与了,但事情还是进入了“死循环”。初看过去,各方都很有苦衷的样子。
花了1个小时,到10:40。我对这件事兴致不高,但其中也有一个有意思的点——法院判决突兀地与危房拆改的意见形成冲突。到底怎么回事,道理在哪?需要花时间调查才能清楚。
3、10:00
传奇教师 
在沟通海南这个案件的中间,接到一位读者朋友分享来的一个线索:“杭州以前有位高中语文大咖,从不照本宣科,语文课就是写,可以用任何角度写你看到的这篇课文后的思考,每天他就是批作文,不上其他内容,坚持三年,到最后,一节课,学生能写2000多字,最后那些学生,大多都去了报社新闻等等地方。也是一代传奇。”
我立即对这位老师产生了兴趣,因为这种做法和我们“每天一千字”的理念异曲同工,就很想访问他。这位朋友说:“应该是1980届的杭州清波中学或者是杭四中的语文大咖,我叫不出来他的名字,当时也是极具争议的一位人物。”

于是我在10点左右把这个消息分享给教育领域的朋友,请他们帮忙找找这位有趣的老师。

4、10:42-12:00
记者燃气中毒案 
10:42,一位北京朋友来电,说她要为广州一位记者朋友拔刀相助,问我能不能也来帮忙。
她讲的故事是这样的:今年6月,宁夏银川发生烧烤店燃气爆炸事故,造成38人伤亡,当月下旬,广东就部署燃气领域安全风险排查。这位记者住在一个老旧小区里,因此,接到了户内燃气立管外移施工的通知,施工队来了,一顿konglongkanglang,收费100,记者在旁送水解渴,然后新管道点火测试,接着记者打扫家里残渣,但随后出去吃饭时就开始出状况了,心悸,起身时差点带到椅子,大脑眼睛眩晕……然后到医院检查确诊是一氧化碳中毒,整个人状态很差,没有特效药,每天要去高压氧舱吸氧。复盘看,推测是因为点火测试反复施工耽搁太久且没有开窗。
他的大脑已经受伤了,每天都是晕的状态,啥也干不了。而且,我问过他,感觉这件事如果不能妥善解决,如果一个证据确凿的事最后没有说法,在他内心会成为一个伤害,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折磨。”她说。
让我更有触动的,是她的自省:“以前也有一些苦主给我打电话,我知道我啥也干不了,我心里就很抗拒,也不愿意接这种电话,这次给他帮忙,我自己深刻体会了什么叫无助。你有证据,事情也显而易见,但对方可以视而不见。”
我和她聊了一些技术上的点,就到了中午12点整了。我对这位中毒记者是同情的。
中午简单吃了点,阅读了后台的留言,总共有几百条,选了一些留言,回复了一些,有几条比较有印象,一位读者说,本来已经逃避转行,看到文章“内心的血脉突然觉醒了”。很可惜,有一些留言我无法看见了,所以请朋友们留言时注意尺度,遵守平台规则,不要违规。

同时花了十几分钟,重读布莱克的诗《天真的预言》,昨天我在文章开头引用了其中一句话:“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野花里有一座天堂。” 全诗其实挺长。
5、13:13-15:50
堵门案 
到13:13,接到了一个来自中部某省所属边远区县的电话。这是一位七十多岁的企业主,15年前,我在调查一个矿的故事时,经朋友介绍和他见过一面,他是当地一个商界传奇,属于“先富起来”的那批人。如今我已经不大记得他的长相了,只记得他力气大得出奇,当时和他刚见面是在一条国道边上,他从后备箱里随手拿出一根粗粗的健力棒猛掰猛弯,朋友说,别奇怪,他正在和一个院长约决斗,决斗书都发出去了,要用最原始的丛林法则决一生死,在当地最热闹的广场单挑。生死自负。我一听,嘿,真能折腾啊。这种决斗是违反我们当前法律的,当然不会成行,只是,由此可知这位也是一条血性汉子。
“我要和你说件奇葩事,你绝对不会相信的。”他说,原来,他在县里有一个厂,从4月以来,厂前都被两辆重型卡车堵住大门,厂子的生产也就因此停顿了,他四处找人,情况依旧,他说,起因是他举报某人偷采国家资源然后被报复。
果然,我对这件事很难相信,光天化日、朗朗乾坤,在中央三令五申保护民营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背景下,竟然还有这种事堂而皇之发生?难道他们对党纪国法毫无敬畏?而且,这样明明白白破坏社会生产秩序的情况,地方上那么多部门怎能纵容
匪夷所思。我不相信。但他给我的照片又确实是被堵住了大门,而且时间很长。所以我想,其中一定有什么蹊跷,不会简单。
这件事比较离奇,当事人也特别健谈,所以听到了下午15:50。暂且当做一个平行世界的故事,按下不表。
6、17:30-20:15
学生奶案 
接着我就出门去逛了一圈,要找一个物件,但没有找到,回来路上顺便到快递站取了一个快递,这样一个多小时过去,就到了5:30。
坐到书桌后,我打开邮件,筛选后,今天总共有5件值得关注的线索和求助。我第一个联系的是学生奶案。
来信的是一位老读者,他住在北方一个大城市,孩子上学被通知要订购一款学生奶作为课间饮料,由学校发放,全区都在一个平台上买,查询了价格,发现高于该品牌官方旗舰店儿童奶的价格,而供应商看起来也有些可疑,是一个新成立的贸易公司。
“兹事体大。”我给他打电话的时候,他正在医院,但仍然坚持和我说清细节,“这样的价格这么多学生,锁定一个品牌,为什么不让其他公司参加竞争呢?”这位朋友家里条件是比较好的,在他看来当地推的这款牛奶档次也属普通,至少不是最高的。他是一个很有公心的人,他关心的更多是其他孩子。“这事值得我们重视。”他说。 
放下电话,我做了一点案头工作,复原了当地购买学生奶的流程,搜索了一些相关信息。但能看到的,大多数是广告或者以新闻面目出现的推广软文。
他说的学生奶,起源于2000年的“学生饮用奶计划”,因为当时有消息说某邻国年轻人之所以身高超过中国,是靠“每天一杯奶”的理念。因此我们也不甘其后,相应地进行推广。学生奶有一些固定的标准,比如蛋白质含量,但各地推行的品牌和种类则各有区别。据说,现在全国有两千多万中小学生在喝这个课间的学生奶。(这一点他可能不知道,他以为只是他所在那个区的问题。)学生奶已有的争议点主要在:价格是否和价值匹配?调制乳里是不是有“科技与狠活”,是否可靠?也就是说,这位朋友现在担心的问题,并不是他一个人的担心。
一个已经运行二十多年的“计划”想来是很成熟的,也符合某种社会需要。初看下来,我的疑惑点在于目前的操作模式:第一,牛奶并非什么独一无二的绝密科技产品,市面上专供儿童的高档牛奶数不胜数,为什么学生奶只在学校里封闭投放?如果它是那种品质绝高的“特供”,为什么不扩大到市场,让所有小朋友都能随时购买?这样难道不是更利于小朋友长身体吗?第二,这种课间饮料本来就是利乐灌装包,携带是非常方便的,既然大多数地方都是由家长出钱,财政并没有投入,为什么不让家长自己购买,选择适合孩子的品牌、种类、容量?最了解自己孩子应该喝什么也最为此负责的,难道不是家长?有什么必要一个地区的孩子统一喝一个品牌一个口味一个容量一个价格的牛奶,而另一个地区又喝另一个?第三,让班主任参与到学生奶的销售过程中去,完成KPI,对于他的心理,会不会产生一些影响?
我们都希望孩子更加强健,但操作起来后,这种愿望会不会被某些人给污染了呢?比较麻烦的点在于利益。学生奶一般按照区、县统一操作,一个区一般有数万名学生,假设一瓶奶的利润是0.5元,那么,每天的利润就是几万元。所以,理论上,这里对应了一个比较大的利益分配。这个模式是不是最理想的呢?有没有可以调整的空间?

但愿我是想多了,但愿我是因为了解了错误信息想错了。这个事先放在这里。

7、20:16-20:36
业委会成立案 
学生奶的事花了比较长时间,一坐两个多小时,这就来到了晚上20:16。一位曾经参加过“每天一千字”的朋友和我联系,说是他们小区成立业委会遇到了麻烦,今天晚上还无法筹集票数,而原因在于前面有人故意设置了各种障碍,有意让业委会无法成立。这个小区的住户很多高知,但如今时间紧迫,也有些束手无策的意思。
他问我是不是愿意写一写。我没有接受,一方面是时间来不及,今晚就到期了,另一方面是因为这是一个首都高档小区,业主素质很高,精英云集,他们一定有能量比我大很多的人,一定能够解决困难。
8、20:36-21:36
虐待案 
接着看到私信。这是一位老师,他前几天联系了我说,看到少年训练机构里殴打、羞辱等虐待,让孩子备受创伤,但因为时效、取证等问题找不到可以求助的地方,心里非常难受。我当时请他固定证据,现在他说已经将孩子们的口述做好了,发给我。
这是一份准备细致的资料,以至于我无法看完。一则,很长(一万字左右),二则,每个段落都是刺眼,要看一段歇一口气。那些孩子讲述自己被虐待的经过,我相信,仅仅这个回忆过程就很痛苦。同样痛苦的是这位老师,他要把这些梳理下来,冷静表述,这个过程很折磨。
让我感到欣慰的是,有这样一位老师,冒着这么大风险,承受着这么大的心理压力,为孩子们去努力发声,去主持公道。这是大慈悲行。他其实完全没有必要这么做,因为已经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围,也没有任何个人好处,现实中大多数人都主动避开了这样的事,没人会责怪他袖手旁观。更何况,他这样“断人财路”,以对方做事的狠劲,可想而知会如何报复。总之,我很感佩。我想,如果这世间有什么人可以称为英雄的话,这样的孤勇者称得上是一位。明知不可而为之,虽千万人吾往矣,壮哉!
9、22:00-22:30
萝卜招聘案 
其实看完上面这个资料,我有些喘不过气来了。因此,同时来的一位读者的长信我就没精神看,她是用英文写的,之前和我说,这个亲历的职场故事足以做一部小说。
我选了一个简短一点的先看。一个读者的投稿说,某省会城市正在招考公务员,但其中一个岗位他看起来有萝卜招聘的嫌疑。
这是市机构编制事务中心一个“论证评估”岗位,学历要求本科,专业要求“诉讼法学、经济法学、国际法学” ,具体要求:“1.中共党员(含预备党员);2.具有五年及以上文字综合工作经历;3.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取得法律职业资格证书A证。
如果仅仅看这里的话,比较正常。我印象里,地方编办确实有必要开展机构编制评估这项工作。但从外界看呢,也有疑问,这位读者的疑问点是架构:“这个事务中心是市编办的二级机构,并非专门法制机构,也不需要从事法律工作,同时市编办也有内设机构政策法规处,拥有专门的法律岗位和人才。”
从我的角度,我对这个机构并不熟悉,也很少关心这里面的区别,我关注到的是专业要求。这个“论证评估”岗位要求专业“诉讼法学、经济法学、国际法学”,我刚好大学时是“经济法系”的:如果这个岗位属于法学类的话,为什么和“国际法学”的关系那么紧密?如果要把“国际法学”拿出来强调要求,那么,为什么法理学、行政法学、刑法学、劳动法学、环境法学、宪法学就不能名列其中?

这些疑问是错误的吗?如果要跟进的话,需要去找懂行政的专业人士了解才行。

10、22:30-23:00
老赖案 
然后是一位读者讲的故事:“我老爸和其它两个老人在2018年给一个农庄打工一年,就只拿到一个月工资,老板说过年前给工资,过年前没给又说元宵给,元宵也没给就这么一拖快5年了。还是一分钱拿不到。3个加起来超过200岁的老人白给老板打工一年。后面去找人社局劳动监查大队,一开始还不受理,说农村超龄老人的这种事情他们是不受理的。又通过微信的GWY*X访小程序提交资料后,他们又通知说受理案件。让去提交资料。三个老人从乡下村里到市里人社局四十多公里跑了不下十趟,一次次的提交资料让跟老板调解,老板承诺某年某月某日一定给付工资不知道承诺了多少次,没有一次兑现。就这么折腾了快一年,人社局的电话通知说解决不了,让去走司法途径,去起诉老板。起诉后到开庭时间老赖都不去开庭应诉,法官也不判案,过几天法官又说要调解,老赖同意调解就又出了一个调解书约定某年某月某日前付清工资。还是老套路到了时间照样子毛钱都没有。申请强制执行,法官说冻结它账户了它没钱。可是老赖照样开着车在当地逍遥自在的跑来跑去,这个车还是在老赖名下,问法官,法官说它的车不值钱。老赖还有房子还有一年收租8万块钱的农庄。这老赖还是一个公职人员,每个月还从单位正常收取工资。来来回回四年了,今年三月我老爸去世了。”
常说,迟到的正义是非正义。这件事最大的遗憾便是当事人带着遗憾去世了。这位读者说的故事涉及很多细节点,和具体的人,待核实
这期间,看了一些其他来信。
11、23:50-24:30
垫资案 
到了这个时候,已经晚上接近12点了。最后还有一件比较着急的事。这是我的一位老读者,关注我好几年了,今天第一次在微信和我聊天,“我鼓了几天的勇气才来和您说。”他从8点开始给我发信息,陆陆续续累计有一百多条,也就是说他写了四个小时。确实很难。
因为都是原始素材,而且时间很漫长,细节枝杈很多,所以到最后我也没有把事情理清楚。他说的大概是这样一个故事:他2010年他开始创业,但是没什么活干,一时着急心切,被公司里一个小伙子拉到广西做路基附属涵洞排水沟工程,可是,前面干这个工程的人做亏了,他其实是被拉进去补漏洞的,因此资金受损,但他还是重签协议,咬牙坚持到把工程做好为止。这件事的麻烦点在于,工程是广西省某国企发包的,然后某公司再转包给他,他与转包人的协议有坑,涵洞完工后又被安排去负责包工包料重成本的防水工程。这个过程比较漫长,总之,从他的角度看,是被釜底抽薪,最后直到离场也无法拿到农民工工资。这个过程中,也有诉讼,但很磨人。

其实就看得挺心酸的,因为我也有认识的朋友在干这样的活,非常辛苦,在工地上累得不成人形,包工包料借钱垫资,所有风险都老老实实扛了下来。而相比之下有些人呢,只需要转下包就赚走大头。这种情况合理吗?


待核实。

尾声:关注具体的人

这样,我的一天就结束了,洗澡睡觉。以上这些事情的过程中我也穿插着看读者留言。许多读者留言都很温暖,特别是赞赏中的“悄悄话”,比如这条,很激励我。

每天消化这么多事,需要很强的愿力。因为几乎每件事都能看到很难被触动的既得利益者,也几乎每件事都有一些目前看不全将来也很难查出来的信息,有难点,也有痛点,刀枪隐藏。但同时,这些事也符合我的理念:少一些空谈,关注具体的人,关注具体的问题。读者的鼓励和支持,相当于添柴加火,帮助我把心火燃得更旺一点。日拱一卒,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以上11个诉说,是11个事件,我不可能都去详细了解都去写,绝大多数不能写,总之,时间紧张,选题尤其要慎之又慎

今天记录下来“我的一天”,目的是作为一个单日生活标本,同时,请大家投票,看看大家对哪个比较感兴趣,让读者参与在选题阶段,这也是前所未有的写作实验
20230911呦呦鹿鸣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