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华师神仙团队!还缺队友吗

华南师大新闻社 晚安华师 2022-07-09

在华师

有这样一支队伍

因为对辩论的热爱而结缘

在一场场唇枪舌战中提升自身素质

在一次次细致准备中收获真挚情谊

 


虽然来自不同学院、不同专业,但他们却有着相同的兴趣爱好和对生活的追求与热爱;因为辩论而结缘,他们亦在日常的相处中彼此帮助、彼此陪伴,将点点滴滴凝聚成汪洋大海。在辩论场上,他们妙语连珠,挥洒自如;而在生活中,同样出类拔萃,闪闪发光。他们在各自的领域,怀揣着满腔热情,奔赴远方。


任何的光芒与成功都不是朝夕之效,而是无数个日日夜夜叠加的结果。下面,是一些关于他们的故事,也许,你能从中看到你自己。又或者,是你想成为的你。


在辩论场上如鱼得水

在专业领域闪闪发光


  坚持下去,就会有惊喜  



詹晓宁,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中英文秘书)专业2018级本科生,中共党员,校辩论队前副队长,班长。现已保研至湖南大学文学院。曾获校一等奖学金,“词严义密·论辩风生”广东省高校保密专题辩论赛冠军,华语辩论世界杯(广州赛区)季军,第三届全国大学生语言文字能力大赛决赛三等奖,连续两年获校级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共青团员,主持2020-2021年度校级“挑战杯”金种子培育项目并结题,作为核心成员参与2020-2021年度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多次参与辩论赛的经历,给詹晓宁带来丰富的“实战”经验,也让她看到了原有视野之外的独特天地,“有时候辩题的持方,会跟我内心的倾向相反。但深入了解后,发现这一方观点也有它独特的意蕴所在,看见‘未曾设想的道路’时,觉得这是辩论给予我的馈赠。”此外,辩论讲求严密论证的风范,也塑造了她严谨治学的态度,“在我眼中,能把辩论打好的人令我非常敬佩。毕竟真正的辩论不是强词夺理,而是要明事理、摆证据、讲论证的。



詹晓宁不仅在辩论中表现出彩,在学习中也名列前茅。她的专业成绩排名稳定在前三,连续三年获得奖学金。詹晓宁表示,学业上的成就离不开打辩论的功劳。从文献查阅、搭建框架到完善论证、精准表达,她认为辩论与专业学习有诸多共通之处。“辩论的旅程让我对时间有了新的‘定义’,逐渐学会时间管理,不畏艰难抗压前行”,这些都帮助她高质量地完成学习任务。


辩论场上的詹晓宁出口成章,冷静严谨,生活中的她活泼开朗,乐于尝试。她热衷于志愿服务,闲暇时喜欢弹古琴静心。科研与学生工作是她驰骋的天地,参与多项省级校级课题、连任四年班委,她的生活被各式各样丰富的活动填满。詹晓宁也表示,生活和学习之间是可以找到平衡点的,尽量提高完成每件事情的效率,尝试着压缩任务完成原需要的时长。更重要的是,“少一点畏难心理,一步一步地去完成,最后会发现,自己也是可以做到的。”


迈向光明之路

注定荆棘丛生

任何无法击垮我们的

终将令我们更加强大


  严谨的计划与雷霆一般的执行力  



余柏安,经济与管理学院电子商务专业2018级本科生,曾任学院年级学习委员及校辩论队副队长。第八届国际问题辩论赛冠军暨第一轮、第三轮单场最佳辩手,2020大湾区大学生税收辩论邀请赛亚军,华语辩论世界杯(广州赛区)季军。2020-2021学年获得优秀学生奖学金社会创业与实践单项奖,并参与2020-2021年度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余柏安的辩论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起初在面试院辩论队时并未被录取。但经过不懈努力,余柏安在大一下学期通过了校辩论队招新面试,后来又一举夺得2019年校园杯辩论赛冠军,并成为了校队的副队长。他在校辩论队也遇见了许多优秀的同学,不仅在辩论赛场上与他并肩作战,更在科研课题中给他提供了许多帮助。“弱小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懦弱。”余柏安分享道,“生活中难免有不尽如人意的时刻,但勇敢地向前走,不要徘徊不前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余柏安认为,辩论锻炼了他的总结能力,让他更善于独立思考、也拥有了更好的表达能力。这也给他的学习带来了很大帮助。除了辩论方面出类拔萃,余柏安还参加了科研课题、获得了奖学金、担任了年级学习委员。他有条不紊地安排着自己的时间,完成自己需要做的每一件事情。“计划和执行力同样重要,计划是必要的,也要有雷霆一般的执行力。”



辩论赛场上侃侃而谈不同,生活中的余柏安可以用“沉默”和“复杂”来形容,有一些反差。平时习惯于安静的思考,享受自己一个人独处的时光。在空闲时间里,喜欢去健身房健身,让大脑在运动的时候放空得到充分的休息。“多数时候我可能是处于一种有些淡漠的状态,但是如果触碰到我比较在意的一些事情,我又会充满激情地去投入进去。”余柏安认为,对于热爱的事情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只有用更多的时间与耐心浇灌,热爱的种子才能长出更加饱满的果实。


发挥自己的长处

激发自己的潜能

积极地接受新的事物多多尝试

遇见更好的自己


  热爱,是将它变得更好  



简雯琪,法学院刑法学专业2020级研究生,中共预备党员,校辩论队前副队长,法学院研究生会主席团成员。曾获校一等奖学金;“词严义密·论辩风生”广东省高校保密专题辩论赛冠军;华语辩论世界杯(广州赛区)冠军;“版辩羊城·权论新篇”广州大学生版权辩论赛季军、优秀辩手;第三届广东省大学生版权知识演讲大赛特等奖;第二届中国网络法学“小米杯”硕博论坛三等奖;获校级“勷勤论坛积极分子”称号。



与辩论结缘多年,简雯琪的成长经历了从被照顾的师妹到关怀后辈的师姐的转变。在帮助新人进步的过程中,她总能从他们身上找寻到自己曾经的影子。“我们队伍很重视团队建设和精神传承,辩论带给我的不仅是思维竞技的快乐,更有队友之间牢固的情感联结。如今的简雯琪,已经凭借着对辩论的热爱和了解,成长为先后组办两届“文法杯”研究生辩论赛的成熟辩手“辩论目前还只是比较小众的活动。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接触辩论,有机会参与到正规的辩论赛中,让这项自己热爱的活动能够越变越好。



简雯琪的生活是充实而忙碌的,“我不是一个闲得下来的人,喜欢去接触新事物、接受新挑战。”面对多个任务,她秉承着要将所有事情做到最好的信念,将每个任务按进程拆分,再从时间“倒推”来明确各阶段的计划。这份忙碌,还囊括了简雯琪“为同学服务”的工作热情。读研过程中,她担任了法学院21级本科兼职班主任与法学院研究生会主席团成员。在她的努力下,法学院在2021年新生军训中获得了“标兵连队”的称号;在第十四届勷勤论坛优秀组织评比中荣获“一等奖”。


“人都是有惰性的,一旦心理上懈怠了,任务的进度也会随之停滞,所以我常常让自己保持在一个比较兴奋的状态上。”简雯琪表示,学习、工作、爱好之间并非是对立的,而是互相促进的,与其去想如何“兼顾”,不如让它们相辅相成,融会贯通。


结果不是目的

过程是更珍贵的记忆

出现在生活中的

都是一种馈赠


  人的追求应该更多一些  



王宇,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2019级研究生,中共党员,曾任研究生传媒中心记者、助教。连续三年获校研究生学业一、二等奖学金;连续两年获校文体活动先进个人称号;曾获第八届国际问题辩论赛冠军;“词严义密·论辩风生”广东省高校保密专题辩论赛冠军、最佳辩手;2021年大学生基本技能大赛三等奖;参与2021-2022年度校级“挑战杯”金种子培育项目;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一篇;在“学习强国”发文一篇。现已签约北京第一实验学校。



以“老庄”为研究方向的王宇,对辩论有着独特的理解,在他眼中,辩论不是目的,而是传递思想,运用知识的途径,理解与共情才是辩手应该具有的品质,所有技巧最终也都会让位于学识的积累与沉淀。辩论带给他的不仅是综合素质的提升和眼界的开拓,更在于见识到了世界的众多面向。“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在理性上捍卫规则,在感性上体察人心。”这是王宇对于辩论的看法。因此,他认为,辩论队不应只是比赛的工具,更应是一个有情怀的地方。



场上与场下,王宇对辩论的态度不尽相同。辩场上他严肃谨慎,为了夺冠努力备赛。而场下他却认为:“胜负只是辩论赛的结果,而不是辩论的意义,辩论的真正价值体现在胜负之外。”在他看来,自己发表学术论文、获得研究生学业一等奖学金,都与这种“胜负之外”的思辨性密切相关。在招聘季,以教师为求职意向的他也打破了学校实习的常规思维,选择去《羊城晚报》做教育记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教育行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正是这种态度,让王宇的时间安排游刃有余。他爱好相声,也喜欢摇滚乐,还热衷于跑步、滑雪等体育运动。他参加各类比赛项目,也做过方言保护的志愿活动。王宇认为,辩论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活动,但它不应成为生活的全部,“人的追求应该更多一些,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当我们从另外一条道路获得成长的时候,回头看一看,其实会发现这条路上也早已经开满了鲜花。”


变的是环境与机遇

不变的是困难与挑战

 

  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王汇宁,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2019级本科生,中共预备党员,校辩论队现任副队长,年级双创委。连续两年获校奖学金;“词严义密·论辩风生”广东省高校保密专题辩论赛冠军,曾获校级优秀共青团员,主持2020-2021年度校级一般课题项目并结题;作为核心成员参与2021-2022年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参与2021-2022年度校级“挑战杯”金种子培育项目课题项目。



理性逻辑与感性表达的交织——这是王汇宁一开始喜欢上辩论的原因。“辩论是生活中为数不多需要‘咬文嚼字’到甚至钻牛角尖的地方,而我正好是个喜欢钻牛角尖的人。”她笑着说。辩论备赛虽然很辛苦,但是对每一个定义的讨论、对不同命题的诠释,带给了她不一样的思维方式。“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在她看来,辩论最终的导向不是输赢与否,而是更好自我的求索。

 


“辩论是一群喜欢思辨的人,做的一场浪漫的梦。”相比起辩论最终的结果,她更注重能力的提升。也正因此,使得辩论之外的王汇宁同样熠熠生辉。她在大一就主持了一项校级一般课题、一项院级课题;在大二的时候参与了国家级大创课题、金种子课题;这些成就离不开辩论的功劳。“功夫虽从点睛见出,却从画龙做起”,她坦言,在辩论场下所积累到的内容,远比辩论场上学习到的要更多。


王汇宁不给自己设限,在各个领域发光发热。“作为一名人文社科学习者,我认为能学以致用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她有情怀,作为预备党员,两度参与三下乡暑期实践队伍,所在三下乡队伍被评为省级示范项目,个人被评为校级先进个人;她有担当,每周为穗石小学的外来务工子弟提供国学课堂,疫情期间参与学校“青年云支教”志愿服务项目。王汇宁表示,会将在辩论场上学到的家国情怀、思辨精神、合作意识运用到生活中的其他事情上去。

 

游走于生活的万缕千丝中时

不如冷静下来

提高自己做事的效率

 

  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  



卫宁静,心理学院心理学(基地班)专业2019级本科生,中共预备党员。连续三年获学校综合奖学金一等奖;“词义严密 · 论辩风生”广东省高校保密专题辩论赛冠军;曾获校级“优秀共青团员”、“优秀志愿者”;暑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现任2019级心理学(基地班)团支部书记,在任期间支部获得校级“优秀团日活动”奖。参与一项省级大创课题并结题;主持一项院级课题;曾获第七届“互联网+”校赛银奖、第九届“创青春”校赛铜奖(负责人)、第十届“三创赛”校级一等奖。



作为学校辩论队和心理学院辩论队的队员,卫宁静已对备赛过程及注意事项了如指掌。在备赛期间,她运用自己积累的比赛经验协助队伍进行资料查找与整理工作,还协调队伍宣传、行程安排等工作,为队员提供暖心的后勤保障服务。


卫宁静分享自己高考填报的第一志愿本是心理学,但因成绩原因,被调剂到了其他专业。在原专业一年的学习中,她感受到了许多来自师长、朋友的温暖与照顾,不过她也发现自己仍十分向往心理学。于是,她递交了转专业申请,最终成为心理学院的一份子。卫宁静表示:“很感激遇到的每位可爱的人。”当自己遇到挫折,产生畏难、焦虑等消极情绪时,有幸能得到伙伴们的暖心帮助,也能从优秀榜样身上汲取精神力量。

 


辩论场上的卫宁静言辞流利、逻辑紧密,而场下的她也对生活充满热情。无论是体育场还是舞台,都能看见她的身影。进入华师后,卫宁静先后加入校学生会、校艺术团、校青协,也是学院羽毛球队、乒乓球队队员,还与同学一起组过乐队。她表示,音乐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音乐可以缓解压力,也可以给予力量”。她也坦言,自己也常常会遇到学习和其他方面的平衡问题,任务多的时候很容易烦躁,但还是得让自己先冷静下来,按事情轻重缓急做好规划,先专心做好一件事,再想下一件,才能提高自己的做事效率。


辩论场上,卫宁静要求自己时刻警惕,保持大脑高速运转的竞技状态。而在辩论之外,她希望自己可以更加自信从容地面对生活,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不断接纳新鲜事物。


不遗余力地准备

全心全意地配合与付出

让他们在广东省保密辩论赛中

名列榜首 独占鳌头


  华思谨言辩理明  



2021年12月14日晚,由广东省国家保密局、广东省教育厅、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主办的“词严义密、论辩风生”广东省高校保密专题辩论赛在广州市广播电视台举行。11月24日晚,抽签结果出炉,华师所需备战的辩题是“做好保密工作,外防窃密/内防泄密更重要”,持方为反方,对手是华南理工大学,赵利、廖文、许灿荣、吴迪华四位老师作为本次比赛教练。


为了更好的呈现,展现华师学子的风采,此次所有辩手都选择了脱稿阐释,一辩同学更是在赛前把一辩稿反复背了七八十遍。最终我校辩论队荣获全省冠军,四辩王宇同学获“最佳辩手”。


这次比赛,不但展现了我校青年学子的精神风貌,也极大提高了同学们的保密意识。


生活中

他们保持热爱 奔赴山海

用自己的坚持与努力

为青春增添更灿烂的色彩

但个人的成才与发展

离不开身边人的帮助与支持

 

  团结和效率是关键  



出于对辩论的情怀,法学院副院长赵利受邀担任此次辩论赛的教练。从大学时代到现在,从辩手到辩论队的教练,她对辩论的情感不曾减弱。赵利认为,团结和效率是团队能够克敌制胜的关键,“不仅仅是上场的同学,场下陪他们一遍一遍打模辩的同学们也都是全情投入的,他们是在为团队整体的成绩而努力”。赵利帮助队员们进行辩论稿逻辑、框架上的整理,也为他们提供法律专业背景的支持。她相信,在队员们扎实的基础和深厚的沉淀下,华师辩论队能够发展得越来越好。


  期待看到他们更美好的未来  



教师教育学部讲师廖文受邀担任此次辩论赛的教练,学生时代也曾是华师辩论队一员的他对于辩论的热爱从未消减。“很奇妙,更像是一种使命,也是一个很好的观察学生的契机。”他尽心尽力,在忙碌的工作之余,深夜陪着队员进行准备和模辩训练,为队员们提供方法和技巧。“通过模辩可以全方面地检测队员的基本状态,他们的精神面貌非常饱满。其实更多时候,是他们在给我们信心。”


在与辩论队队员接触的过程中,廖文感受到了华师辩论文化的一脉相承,也获得了很多启发。作为教师,他在队员们身上看到了各自鲜明的个性,也看到了年轻人未来更多的可能性和发展潜力。而作为“老同志”,廖文对辩论队也有浓厚的期待。“我们已经有稳健的文化,也应该拥有批判性的思维,锐意创新;我们已经有基本的辩论技巧,也应该走向更深的学术领域和思维领域,让辩论文化有更加厚重的积淀。”

 

  然其游戏,则以热心为之  



因为对辩论的热爱,粤港澳大湾区教师教育学院办公室主任吴迪华受邀成为校辩论队教练。十多年前,他曾是校辩论队的队长,带队夺得省赛冠军及最佳辩手。当下班得比较早时,吴迪华会去参与赛前讨论,提供一些对方主要攻击点的防守意见和技巧、定式的使用建议,并习惯性地为队员们带上几杯奶茶。“黄执中先生曾经开玩笑似地说过,当你的队友由于准备比赛而感到焦虑,不要说太多心灵鸡汤,直接递给他一杯奶茶就好。


“辩论是一种充满技巧性的有趣游戏。”吴迪华认为,那些辩论场下的准备与经历,那些灵犀忽启、柳暗花明的时刻,神憔力悴之时却依然坚持推敲攻防的队友,以及每一代辩论人对于提升辩论技艺的忘我追求与付出,让辩论带来的快乐拥有了不一样的分量。


  思辩是最大的幸福  



“思辩是最大的幸福。”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辅导员许灿荣学生时代也曾是华师辩论队的一员,辩论于他是一个纯粹的思辩过程,在思维的碰撞中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学会表达自己的意见,获得长足的发展。在与新一届的华师辩论队交流的过程中,他也感受到了队员们思维的力量。“辩论赛中印象最深的就是享受辩论思想的折磨。在准备过程中需要进行反复的推敲,反复的语言组织和观点产生,你不得不反复去和自己对话。”身为“辩论人”,许灿荣也期待着更多华师学生去接触辩论,感受语言的艺术,体味思维的魅力。


  做他们追梦路上最坚实的桥梁  


校团委辩论队指导老师张宁(上图居中者)认为:“华师是有很好的辩论基础,在代代相承的过程中,培育出一届届的优秀辩手。”队员们虽然个性鲜明,但是团队意识非常强,“独行快,众行远。在一个优秀的组织里,大家有共同的目标和理想追求,一起攀登思辩的高峰。也正是在同伴的相互影响之中,队员们能够全面发展,不断发现和超越更好的自己。”张宁表示,非常感谢在这次比赛中给予队伍支持和帮助的学校领导和教练们,“华师辩论”这条河流也正是因为多方力量的加入而绵延不绝,汇入江海。


辩论场上

他们群策群力 共同胜利

追梦路上

他们心怀理想 发光发热

相信通过不懈地努力

他们终能

远瞻明日,闻道华师

  #往期回顾#  





采写丨王艺璇 杨梦瑜 江婉晴

刘怡珍 张剑敏 伍嘉明

孙小婷 杨谨宁 彭婉扬

摄影丨林佳 部分由受访者提供

制图丨邱渝雅

执行编辑丨李晓昕 廖佳艺

责任编辑丨郑宇云 杨柳青

标星晚安华师

可以第一时间

看我们的推送哦

后台回复关键词即可获取

校历丨PPT丨招生丨转专业丨网费丨水电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