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8月31日 下午 5:00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民营企业不需要春天

倪刃 黑噪音
2024-08-25

最近,连续发生了一些经济上的好事儿:

3月PMI强力回升,连外媒都在夸赞——中国经济可能又要重回制造业和出口所驱动的景气时代;

小米新车型的发布,让国内外都一片赞美,国外车企再次惊呼“狼真的来了”,国内经济界则一片欢欣鼓舞,因为民营企业的创造力再次体现出令人惊叹的水准;

股市回升,稳在了3000点,看上去还有继续上冲的可能;

对民营企业的宽松政策频出;

中美高层即将再次会晤。

在这一系列的正面事件之下,有不少人感叹道:“民营企业的春天,似乎又要来了。”

看到这话的人,自然都是激动万分,但我内心却感到一丝悲凉,或者说悲壮:春天来了,那什么时候算是冬天?为什么会有冬天?

所谓的民营企业春天,本来就是一个不应存在的话题。按道理说,民营企业作为中国经济近30年高速发展最大的功臣,应当享有的一直是春天、夏天。

现在有不少人可能对我上面这话不赞成:国家的中流砥柱不是国企嘛?啥时候成了民营企业?

面对这种质疑我只想回问一句:改革开放之前,中国所有的企业可以说都是国企,那时候的经济怎么样?

为什么90年代以后一直有大力度的国企改革?

近20年的经济高速发展,主要是靠国企、央企,还是靠阿里、腾讯、华为、吉利、小米这些民营企业?

就业的大头是国企还是民企?

其实,上述这些都不过是常识。但我们这个时代真的太缺乏常识了,我只能拿出来假装一本正经说一说。

国有企业容易僵化和缺乏活力,也是常识——什么人会为了铁饭碗而拼命工作、搞好企业?

关于国企的社会实验,上个世纪已经进行了太久。1980年代末,正是因为国企的僵化,导致经济止步不前、社会物资短缺。然而当放开民营资本、允许私人经营之后,社会物资一下子就丰富了起来,企业们的利润也开始由负转正了。

以上也是常识中的常识,但我还是说一说吧。

当然,说这些也绝对不是否定国企。其实西方也有国企,比如石油、金融、航空之类的行业,经常掌握在国企手中。但是在西方,国企也一样容易面临僵化、亏损的问题。西方其实也搞过“国企改革”,也是有效的。

所以怎么看待国企,并不是要选择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而是一个经济规律问题。

怎样对待民企,也同样是一个经济学问题,而不是意识形态问题。

但是在国内的话语历史中,因为1990年代以前长期存在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导致国企代表“社”、民企代表“资”这种心态很容易出现,也就一直有种“民企就应该低一头”的惯性。

尤其是前几年,主流舆论对资本不友好,再叠加近几年阶级固化、年轻人996问题等等,民营企业就总是被拿出来当“靶子”。

这种氛围下,只要遇到不顺心的事情,都可以拿民营企业“资本家”开炮,对投资者信心造成很大的打击,这也是2023年经济偏于低迷的重要原因。

前面我说了,民营企业不代表一种意识形态,而是代表了市场经济环境下经济的核心动力。只要还在走市场经济这条路,就应当把民营企业的地位置于平等、正常的企业地位,而且还要进行法制化的保护,不能停留于口号。

这是很不容易的。只要经营过私企的人都知道,去投标或者争取一些业务的时候,私企竞争力天然地弱于国企,是很常见的事情。说明这种“国企为大”的固化思维其实远远没有消失。

国企的核心、命脉地位当然是必须的,也是有很多好处的。

但如果在一些需要灵活的领域,国企还是跟私企抢资源,就会让经济倾向于失去活力。

现在一些民众也会经常忘了私企创造的经济奇迹,提到国企就觉得好、放心,提到私企就是“资本”、“无底线”。那就要看看平常生活一切所需,是国企品牌多还是私企品牌多?你身边就业的人,是国企多还是私企多?其实这仍然是常识。

所以正如我开篇所说:民营企业之所以存在“春天”,是因为它有过“冬天”。

但其实民营企业并不需要所谓的“春天”,只需要长期稳定的企业地位和营商环境。

春天来了固然是好事,但更应多想想,怎样才能避免冬天再次出现呢?

往期推荐 点击下方蓝字即可阅读

中国经济终于出现弱复苏势头!

最新的青年人失业率,我看不懂却大受震撼

中国的GDP到底还能不能追上美国?

一个国家的国运,是如何被毁掉的?

原创不易,觉得内容还不错的话,请点赞,在看,转发到朋友圈支持一下吧
素材来源官方媒体/网络新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黑噪音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